一、放风筝
风筝又名纸鸢。考风筝之名,颇多由来。按明代陈沂《询刍录》:“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,引线乘风为戏,后于鸢首以竹为笛,使风入笛,声如筝鸣,故名风筝。”[6]另《独醒杂志》:“今之风筝,古之纸鸢也。始创于韩淮阴,方是时,陈豨反于代,高祖自将征之。淮阴与豨约,从中应,作纸鸢以为期,谋败身戮。而纸鸢之制,今为儿戏。”、“梁武帝为侯景所围,亦作纸鹞以通外耗,鹞亦鸢类。他鸟飞必鼓翼,鸢则健翩凌风,翼平舒而不动;纸作鸟形,翼不能动,故独以鸢名。今之制,形类繁多,不胜枚举,或缚以小弓,风动弦鸣,声类弹筝,故又名风筝。”[7]这些应该是以“风筝”指称纸鸢的最早文字资料。
普通人家有的把风筝作为拓福之具,在立春之日,父兄子弟一起到野外放风筝,如它一放即起,高入云际,则为吉兆,否则为不吉之兆。所以放风筝极为谨慎,事前的准备很仔细,备很多条绳线,好使它高高升起;如果一旦风力过大,风筝脱线而去,则视为大凶之兆,全家一年里都要惴惴不安。但有些地方的风俗与此相反,“又某笔记载,西北各地,民多山居,每届立春之后,春风紧猛之时,每村辍于事前扎一巨大之风筝,其形长方,中间略有凸势,用巨绳百丈,携往山巅,数十人共放之。待风筝上升,愈放愈高,至群力不能胜时,则以刀断绠,任风筝摇曳而逝,名之曰:放灾。谓如此则将合村之灾晦,放诸异地,通年可享太平矣。”[8]此俗叫“放晦气”,又称“放公灾”。这种拓福、放灾的习俗并不多见。但在南方特别忌讳风筝落在家中,认为是极不祥的事,其中最遭忌讳的是板门鹞,人们认为此物如果落在家中,是要肇生火灾的,不祥。其次则为人形的风筝,落在家中,以为凭空落下一人,即为凶星入宅,其中如果是女子形状,则尤其不祥,据说主伤亡。对于落入家中的风筝,有的将风筝撕破焚毁,倘若知道放的人为何人,则一定与之交涉,往往发生不愉快的事情。有的甚至点香烛放鞭炮以除不祥。